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立德树人 >> 正文

国家级荣誉医师获得者、我校九三学社成员杨家印教授: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


  • 作者: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8日     文章来源:九三学社川大委员会 四川省医师学会      点击:

编者按:近日,四川省医师协会特别推出《四川省获国家级荣誉医师风采录》,对“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我校九三学社成员、华西医院杨家印教授进行了专访,报道了他从医近30年来,始终心系患者,奋斗在医、教、研一线,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的先进事迹。杨家印教授致力于肝移植围手术期流程优化,在保证移植效果的同时,把肝移植平均费用大幅降低,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减轻国家和患者负担;他牵头探索、建立边远高原地区移植病人长期随访体系,极大改善川藏高原移植患者的随访难题;他潜心研究肝移植新技术,优化移植病人全程管理模式,把华西器官移植中心生存率提高至国际一流中心水平,并通过“一带一路”肝脏微创技术培训班辐射全球;他注重学科建设,致力于教书育人,培养了大量学生及肝移植专业人才。

医者仁心,德行为先。在20多年从医执教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技术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医学精神在于对患者的关怀与尊重。我和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始终践行“生命至上”,以患者为中心,尽全力关心、救治每一位患者。每当看到他们重获新生与健康,我深感医学的伟大与医者的价值。感谢对我及团队致力于西部地区肝移植工作的肯定。未来将秉持白求恩精神,持续优化技术、降低费用、加强随访,让更多患者重获新生,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杨家印

求学筑基:萌芽与成长

我的父亲是一名基层医生,长年走乡串户、田间地头给患者看病,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高等学府学习从业。肩负他对医学的向往和对我的期许,我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求医之路。求学期间,有幸师从严律南教授、郑树森院士等老师,被引入器官移植这一“医学珠峰”,并很荣幸能在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肝移植这一伟大的事业,也奠定了我“以临床问题驱动科研,以科研成果反哺临床”的学术理念。


专业突破:传承与创新

 作为华西器官移植中心的一员,我们是“站在巨人肩上”工作。多年来见证了我国肝移植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在华西终身教授严律南等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中国大陆首例成人活体肝移植,并在活体肝移植供体微创技术方面做出了系列开创性工作。发明、建立了系列手术术式、全程管理流程并积极推广。这些突破背后,是对“减少供体损伤、扩大供肝池、提升生存率”三大核心问题的持续攻坚。



团队建设:突破到推广

扎根中国西部,将华西经验直接辐射至3.5亿人口区域;通过学习班、系列专题会议及手术示范,累计培养百余名移植骨干,打造了一支成熟的肝移植队伍。借助国家科技部“一带一路”培训班平台推广至16个国家。将临床团队与科研队伍深度整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做真科研、实学术,医教研齐头并进。


展望未来:方向与攀登

变的是技术与平台,不变的是“敬畏生命、精益求精”的初心。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推动移植医学向精准化、微创化、国际化迈进,为更多终末期肝病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附:个人简介

杨家印,川大九三学社成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肝移植学组及小儿移植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四川省肿瘤学会理事长、四川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省器官移植质控中心主任。

荣誉档案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第六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2022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医疗卫生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23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我心目中的好导师”、2018年成都市医师协会“首届医师节优秀医师奖”。




四川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4号明德楼347室
电话:028-85405390  邮编:6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