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立德树人 >> 正文

【教坛撷英】庆祝第37个教师节川大优秀教师代表风采


  • 作者: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10日     文章来源:      点击:

9月10日是我国第37个教师节,学校评选表彰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他们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科研报国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科研成果写在中华大地上,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学校新闻中心选择部分获奖代表,分享他们的先进事迹,与大家一同致敬先进、学习榜样,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加快推进学校“两个伟大”。

周总光教授:立德树人育桃李 医者仁心写大爱

他是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执教40余年,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关爱病患,深受学生爱戴和同行好评。主编国家“九五”、“十五”外科手术视听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外科学》(国家精品教材)以及高等学校“十四五”医学规划教材《外科学》。先后获“十佳师德奖”“大美医者”“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全国优秀骨干教师”“国家高端人才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他是四川大学2021年卓越教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周总光教授。

人文立德,潜心树人

无论作为外科医生、副院长还是胃肠外科主任,周总光教授40年如一日,早出晚归为患者、披星戴月忙育人。他倡导推行“医学+人文”教育理念,主讲医学生“入学第一课”诠释“华西协合精神”——厚德精业、融汇中西、求实创新。他主持复原的华西八教“太极蛇杖”已成为师生留影圣地。他设计普外科前辈专家学术历史墙,成为润物无声的“隐蔽课程”。他以自己书法国画为例阐释医学美学的魅力,将外科伦理知行心得写入主编的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中,他在床旁为见习生、实习生示范“爱伤观念”,在学生心中点燃医学人文之火。

甘为人梯,乐育桃李

他是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带领教学团队悉心指导的VOLTGA 、MCQ等3个本科生课外学术社团,获各级大创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斩获佳绩;他引领模拟医学教育创新,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支持汪晓东等青年医师教改创新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为高端人才教学名师,他除了常年耕耘在本科教学一线外,还培养了一大批硕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包括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王存等一大批华西外科骨干,2006年指导5位硕士、博士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信创新,学术领军

作为我国微创外科领军人,他服务民众,深入藏区、边远山区,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他推进医工结合,组建创新团队,突破3大“卡脖子”核心技术封锁,取得“川大华西制造” 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重要成果,达到术中手术床任意调节、机械手及光源同步自动追踪等4大领先性能。他在全球首创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术、重症急性胰腺炎微创化外科决策,成果纳入18部国际指南,获2项国家科技奖与4项部省科技一等奖;入选美国外科学院Fellow(FACS)、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FRCS)、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腹腔镜外科培训首席专家(Chief Faculty, RCS),现任中国成人教育学会医学继教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腹腔镜外科培训学院院长。

杨晓敏教授:三尺讲台传真意 粉笔无言写春秋

她是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大学学报》青年编委、成都市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专家、学院工会主席。指导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国际顶会论文1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编写教材2部。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奖、四川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四川大学“探究式-小班化”、四川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及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等奖励。她是四川大学2021年“姜维平教学奖”获得者——杨晓敏教授。

立德立行,坚持梦想与国家战略共振

教书为育人,杨晓敏教授一直注重做学生精神和思想的引领者。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了多个思政元素与知识点连接的网络图谱,将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学生脑海中。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与《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学习中,结合时事背景和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被“卡脖子”的痛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鼓励学生追求科学梦想、献身科学事业,为解决电子领域“卡脖子”难题贡献力量。在华为参与鸿蒙研发的川大毕业生至今都还记得杨老师课堂上的教诲:操作系统是软件之魂、大国重器,吾辈应誓将“卡脖子”变“杀手锏”。

提升能力,推行“任务式驱动”教学方式

杨晓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变“纸上谈兵”为“实战演习”,以学生为中心推动“任务式驱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投身到“卡脖子”领域,迅速上手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学生评价说:“老师用游戏的形式强化知识点让我记忆深刻,小组讨论极大地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太喜欢杨老师讲课了,感觉她在努力地让所有人都听懂课,简直不能太棒了!”

开阔视野,引领学生走向世界

积极推动“以研促教、科教相长”的教学研究理念,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她为本科生创建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平台,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资助本科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邀请国际知名教授定期访问川大,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参加国际会议的学生感言“顶会上全是大佬,随便聊几句都受益匪浅!”在她的培养锻炼下,曾经畏惧展示的学生也可以在学术会议上侃侃而谈。

三尺讲台传真意,粉笔无言写春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杨晓敏的引领下,发挥专业与技术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工程。在未来,杨晓敏还将继续用自己的行动与理想,指引学生人生航程的诗与远方。

张放教授:求是求实为信念 筑梦新传结硕果

他是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要创办人,具有电子信息、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多学科背景,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中国新闻传播学学会杰出青年奖等多项奖励,首批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四川省高端人才、天府社科菁英等人才计划。他是四川大学2021年“姜维平教学奖”获得者——张放教授。

求是求实 筑梦新传

在学生们的眼里,张放老师是一个“矛盾综合体”:课上严谨务实近乎苛刻,人送外号“大魔王”;课外则是苦口婆心、耐心细致的兄长,被亲切地呼作“放哥”——如此矛盾的两个绰号,折射出张放脚踏实地育英才、学以致用促发展的“求是求实”精神。

教学严谨的“大魔王”

作为博士生导师,张放承担了大量的研究生教学和指导任务,但他始终坚守在本科教学一线,讲授《用户调研与数据分析》《广告市场调查》等调研方法类课程。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他坚持“边学边考、步步夯实、人人过关”的QA理念,时不时就会来点突然袭击式的随堂考试,帮助学生在每个知识板块都做到“不欠账”。正是有了“大魔王”对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控,学生们普遍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创新基础,张放也因此多次荣获本科教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和本科教学“探究式—小班化”教学质量优秀奖。

授人以渔的“放哥”

课堂上又严又“狠”,课堂外亲和的“放哥”却时刻关心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更好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敢于创新,“放哥”不仅根据传播认知科学、计算科学等专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还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加餐补课”。他所教授并指导的学生团队凭借规范、科学的方法运用在课外学术活动中获得出色的成绩,其中包括“挑战杯”全国一等奖1项、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2项。不少学生正是通过这样的“实战”发现了自己的学术兴趣,踏上了科研之路。

卓有成效的专业建设

除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张放还积极投身于学科专业建设。2012年以来,张放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网络与新媒体博士点自主设置、教研室组建、本科专业申报等一系列工作,形成了专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两大中国大学本科专业2020年度排行榜中,四川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分列第1名与第2名,建设成效卓著。

从教十余年来,张放始终以“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川大校风和新闻前辈范长江“求真求实,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引领,秉持“求是求实”的教学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收获了累累硕果。

郑保战副教授:科研与教学统一 创新教学育桃李

他是化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倡导研究型教学模式,将前沿学术研究引入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积极将“自主知识产权”仪器开发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引导学生把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紧密联系。身为教研室副主任,他积极带动身边教师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他曾多次获得四川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探究式-小班化教学”优秀奖、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指导本科毕业论文20余篇,“大创”项目7项。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发表SCI学术论文9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他是四川大学2021年“姜维平教学奖”获得者——郑保战副教授。

赵永红副教授:十五载春风化雨 潜心教学育桃李


从教十五年来,她积极投身本科教育一线,把《概率统计》讲得浅显易懂又不失深度,课堂生机勃勃,语言幽默风趣。她是四川大学2021年未来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赵永红副教授。

数载耕耘硕果累累,赵永红获四川大学本科优秀教学奖、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竞赛西南赛区一等奖。她主持多项教改项目,参编校一等奖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参与电子教案、MOOC录制。她致力于数模培训,带领学生在建模大赛中屡获殊荣。她协助学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连续7年带领学生开展暑期实习,指导本科学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并获批多个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十五载年华,她爱岗敬业,切实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川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4号明德楼347室
电话:028-85405390  邮编:6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