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德师风 >> 正文

矢志不渝,他们践行着川大科技人的坚守执着 心怀祖国,他们立志做磷化工领域的忠诚卫士


——钟本和团队先进事迹

  • 作者: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19日     文章来源:      点击:

矢志不渝,他们践行着川大科技人的坚守执着

心怀祖国,他们立志做磷化工领域的忠诚卫士

——钟本和团队先进事迹


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校园里,时常会看见一位慈祥老太太的身影——中等的身材,花白的头发,步履坚定地经常穿梭于化工学院和精细化工楼之间。她衣着朴素,精神矍铄,步履健朗,一双炯炯有神的眼晴洋溢着慈祥,又透着一股子倔劲儿。她就是四川大学工科杰出教授钟本和。

(钟本和个人照片)

2017年11月,这位老太太刚刚度过了她的80大寿,别人这个年纪早就在家中安享晚年,而她仍然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这个看似普通的老太太用60年的时间带领她的团队为我国磷化工事业的发展和化工科技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前不久,由钟本和、王辛龙领衔的四川大学化学工程教师团队荣膺“全国首届黄大年式团队”称号。

(磷化工团队成员合照)

钟本和从事磷化工研究近60年,首次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料浆法磷铵工艺”,并以“立足基础,面向工业,服务社会”为宗旨,率领团队接二连三地攻克了磷化工领域关键技术难题。他们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急国家之所急,数十载如一日,不懈奋斗、攻坚克难、甘于奉献,用川大科技人的坚守和执着,突破我国磷化工领域新技术,开创我国磷肥工业新途径,在我国磷化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技术转型阶段都作出了同行公认的重要贡献,引领了中国近几十年磷化工行业发展,团队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特等奖等重大奖项。钟本和也被誉为我国“磷化工行业的袁隆平”。

30载坚守,首创“料浆法”,齐名“杂交水稻”

钟本和科研团队首创“料浆浓缩法制磷铵”新工艺,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结束了我国中低品位磷矿不能生产磷铵的历史,实现了“料浆浓缩法制磷铵”技术国产化、装置大型化和成套化,形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磷铵生产技术,解决了我国自给自足生产磷肥的关键问题。该成果获得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原国家计委列为“六五”以来我国科技战线的五大成果之一。这一成果彻底扭转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磷铵生产磷肥的局面,实现了我国粮食增产2562万吨、农业利润增收526亿元,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料浆法磷铵工艺”的攻破是一段艰苦卓绝而又振奋人心的历程。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遇到重大瓶颈,肥料缺磷导致农作物“苗壮实不壮”,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当时国内技术无法实现中低品位磷矿生产磷铵,只能依靠高价进口磷铵。国内的民生需求和经济发展,迫使国人亟需找到自给自足磷肥的全新道路,这对解决全中国老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至关重要。

那时的钟本和毅然放弃了宝贵的出国进修的机会,坚守在磷铵研发的第一线。周围人都替她惋惜,她却很坚定:“国家的磷矿都集中在西南,解决磷铵生产问题是我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为了寻找突破方法,她夜以继日的查阅资料文献,多次深入工厂掌握生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料浆浓缩法制磷铵新工艺”。但是当时发达国家生产磷铵的路线都是先中和后浓缩,钟本和大胆创新提出先浓缩后中和,对此学术界唏嘘不已,“国外发达国家水平这么高,他们都没用‘料浆法’,你这么做能行得通?”。钟本和偏不信这个“邪”,她分析中国的磷矿和发展国家的磷矿不一样,自然不能一概而论。钟本和是个执着的人,她认定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到底,而这一次,一坚持就是十几年。面对质疑,钟本和顶着压力埋头苦干;经费短缺,她就以个人名誉贷款;遇到瓶颈,她就深入工厂,分析解决问题;时间紧迫,她就吃住在工地,披星戴月,甚至接连好几个春节都不回家;别人的不解,她就用“自己的耐心”攻克“别人的疑心”,不厌其烦的地宣传新理念、新工艺,以期获得更多资源来保障试验的成功。终于,她的锲而不舍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试验非常成功!“料将浓缩法制磷铵新工艺”的成功,宣告了我国彻底告别国产中低品位磷矿不能生产磷铵的历史,顿时轰动全国!

(钟本和在工厂)

面对“料浆法”的巨大成功,钟本和选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她继续坚守在科研成果工程转化的一线,实现了“料浆浓缩法制磷铵”技术国产化、装置大型化和成套化,建设工业装置100余套,产能近2000万吨,促使我国从世界最大的磷铵进口国成为大量出口国。团队集料浆法之大成,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贵州瓮福矿肥基地实施整体技术转移(EPC)建设的年产20万吨大型联产装置,用不到1800万元的增量投资,盘活了瓮福基地60亿元的存量资产,并成功带动了对我国花巨资引进的5套大型磷铵生产装置进行改造升级。1992年,全国“料浆法”磷铵年生产能力达269万吨;2007年达750万吨。目前,经过近30年的开发完善,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高浓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主导技术,以年产552万吨计,每年可增产粮食300亿斤,农业增产效益达200亿元。钟本和团队也在料浆法工艺开发这个庞大的产学研系统工程中形成、发展、壮大。

(川大-瓮福年产20万吨粉状MAP工程)

坚守初心,心怀祖国,团队谱写篇篇辉煌

继成功开发料浆法工艺后,钟本和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又开展有机复合肥、精制湿法磷酸、工业磷铵、硫磺分解磷石膏制硫酸、含磷电池材料等的研发工作,并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程化过程中成绩卓著,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创了以整体技术转移(EPC)推广科技成果的模式。

(钟本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因为科技创新上的突出贡献,钟本和教授近三十年来,陆续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有重大贡献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赵永镐创新成就奖,首届“亿利达”科技奖等荣誉和奖项,但是屡获殊荣的她始终没有停下求知的脚步。在她顽强拼搏精神的感染下,团队上下一心,面向国家需求,不断开创科研成果。

针对我国高端磷化工产品缺乏的现状,在团队李军教授的主导下和应建康研究员的大力配合下,开发了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和装备,获得了替代热法工艺生产的工业磷酸,并实现了湿法磷酸的分级综合利用,打破了国外对该技术的垄断,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

针对磷石膏难以利用的世界难题,在团队王辛龙教授和张志业研究员的主导下,团队创新性地提出“硫磺分解磷石膏制硫酸新工艺”以对磷石膏加以高值化利用。该技术有望解决制约磷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团队还创新性开发了“生活垃圾处理与磷矿制肥一体化生产有机磷肥新工艺”,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开辟新途径,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我国技术工程转化过程中存在基础研究与工程转化脱节的情况,钟本和团队创新性地通过EPC工程总承包交钥匙工程的模式将自主开发的技术进行工程转化,实现了工艺技术的整体转移。该创新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模式技术转移中多环节导致技术理解不充分、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交融不深入的问题,实现了新工艺、新技术的快速工程化,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目前,以EPC模式完成工程转化项目(>1000万元)共计15套,累计经费超过5.0亿元。

传承团队文化,引领行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坚持“两不动摇”——“为国家服务不动摇”、“为工程服务不动摇”是团队最珍视的传统。在她的带领下,团队一直传承并坚守这份文化,一路引领着中国磷化工行业的发展。钟本和一直认为,工程学科的科研一定要立足于国家发展需求,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不要做飘在空中的研究,要把研究落地,实实在在地为行业,为产业,为国家发展服务。”这是她一贯坚持的原则。

秉承“要坚持,有毅力,不放弃”是团队以一贯之的传统。团队不跟风,不追热,坚持面向国家需要,踏踏实实地钻研认定的科研方向。一个项目可能做前前后后奔走十余年,但一定要把实验研究成果实现落地的产业化。团队坚定“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才能推动科研进步”的理念,坚信只有到工厂去,才能够面向实际,推动科研进步。目前团队有主要成员21位,形成了老中青梯队,所有老师都具备丰富的工程化经验;所培养的学生也要去工厂进行工程实践。团队已形成了“以工程导向为主的应用基础开发”的科研特色。

“我们的研究始终是面向国家重大需要的,无论时代怎么变,行业现状怎么变,这都不会改变。”王辛龙说。在团队文化的感染和号召下,钟本和团队先后组织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一·五”)和国家863重大项目(“十二·五”)。当前,团队正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十三·五”)中大展拳脚,争取再次为我国磷化工行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砥砺奋进,步履坚定,他们不断突破产业瓶颈

我国磷化工行业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满足了大宗产品的需求,但是仍面临磷资源的高效和绿色开发问题。面向未来,团队把国家磷化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绿色发展视为神圣的使命,不断推陈出新,突破产业瓶颈,推进磷化工事业健康发展。

(钟本和团队带领学生在实验室探讨问题)

“面向新的农业时代,我们在磷肥的研究上,应突破传统。”王辛龙说,“川大化学工程教师团队绝不固守已有的成绩,而是要不断面向未来,针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瞄准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做适应新时代的磷化工研究。”

在磷肥的研发中,他们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针对农业发展所需,紧密结合工业与农业,创新复合肥和水溶肥料的基础原料。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农业科研单位展开合作,通过新型肥料精准工业生产,实现磷肥的无害化、绿色化和现代化。

他们致力于扩展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磷资源加工是涉及资源、能源的产品工程,除磷产品外还包括大量的附产物,对其高值化利用,如制备新材料提出了迫切需求。基于磷资源加工,重点突破黄磷下游产品、尤其是黑磷烯及有机磷的绿色制备技术,延伸磷产业链,显著提升磷附加值。开辟了在锂电池磷系及硫系正极材料领域的研究,并不断取得新进展,还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推动新工艺产业化。

他们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提出了以现有的磷化工学科为基础,突破磷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绿色磷化工前沿技术学科的发展目标。目前,“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集成”已经成为四川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中超前部署的聚焦未来新领域的学科(群)。

春风化雨,身正为范,他们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钟本和团队坚持科研与教学互促并进,始终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根本任务之一。团队所有老师均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平均每人每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1-2门课程。在他们看来,在科研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对学生的基本责任。已经80岁的钟本和,现在仍在教学一线躬身前行,甘为人梯,坚持为学生授课。2017年,她又为研究生增设了一门课程。她说:“去给学生们上上课,才能更好地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才能更好地关心和培养学生。”

 

(钟本和亲自指导学生实验)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团队已先后培养硕士350余人,博士80余名,博士后15名,大批毕业生已成为专业能力突出的杰出人才及行业领军人物。为了更好的培养青年人才,建设科研团队,钟本和大力弘扬“传-帮-带”精神,敢于让年轻人放手一搏,通过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的方式,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磷化工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团队青年教师获得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等国家级重要科研立项11项,为国家磷化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这位业界闻名遐迩的磷化工泰斗虽已80岁高龄,但她每天依然早早出现在办公室,依然参加每一次团队例会,依然周末会到办公室加班,依然参加每一次党组织生活,依然不停地出差开会、进工厂,依然坚持与自己的学生谈专业、聊人生。

吴振国是刚加入钟本和团队的青年老师,也曾是钟本和的学生。“钟老师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来为他切身考虑研究的方向与未来的工作方向,为学生计长远。” 吴振国现在对于教学的理解和态度深受钟本和影响,逐渐成长为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老师。

去年才留校工作的钟艳君老师曾经也是钟老师的博士生,她说到:“钟老师的思维非常活跃,特别讨论起学术问题事,那一个滔滔不绝,比我们这些年青人还来劲,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她血脉里涌动的勃勃生机。”

“老师们身体力行地教导着我们,影响着我们。”化工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刘玉妹说,团队的老师们周末加班是常事,大家对于科研的认真与较真让她心生敬佩,对于后辈学生的包容和帮助让她感动。“在这个团队里,我们在专业上能有很大的进步,生活上也会得到很多帮助,这让我觉得很开心。”刘玉妹在硕士一年级的时候就申请了硕博连读,她说:“我也想成为像老师们一样的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已是杖朝之年的钟本和仍在辛勤地耕耘着,她的团队也在新时代的号角声中迈着坚实的步伐踏上新征程。




四川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4号明德楼347室
电话:028-85405390  邮编:6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