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立德树人 >> 正文

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调研推进会召开,外国语学院教授石坚发言:立德树人 润物细无声


  • 作者: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16日     文章来源:      点击:

12月15日,教育部在江苏南京召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调研推进会,交流研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落实情况,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钟登华强调,课程思政体现了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条件。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

钟登华指出,半年多以来,各地和高校认真落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整体规划、教师育人能力、示范引领、保障机制等方面推出了一些有力举措,形成了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取得明显进展。

钟登华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把准优化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切实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保障,加大课程思政宣传推广,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会上,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黑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和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主要负责同志及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一线教师代表作交流发言。教育部高教司、南京部分高校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石坚:立德树人 润物细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我的理解,“学什么”指的是我们的课程体系,“能学到什么”是我们教与学的过程,“学得怎么样”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结果。我在本科教学中主要讲授《外国语文导论》、《论文写作》和《文学文化批评》三门课程,通过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上,润物细无声地在教与学中来加以呈现。

我的《文学文化批评》课将价值观的引导寓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能力培养中,教学中挑选思想性强的优秀读本,同学生一起读书,读好书,读智慧之书。在研读中引导学生去写,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鉴别、思考、思辨能力,在语言上强调母语与外语的修养,在文学文化上注重中国与外国的比较研究,在思想思辨上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与方法。通过研读、讨论、写作和反思,将思政的内容植入课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理解到,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没有发声的底气,就会丧失话语权。以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建设文化的一带一路,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教学方法上以读、写、思、辨(辩)、创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思考,把碎片化的知识获取变为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在能力上提升学生的思辨和论辩,润物细无声地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学文化批评》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自己体会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自身要有坚定的政治站位、良好的思想素质,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一门课程的含金量往往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也出自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读、写、思、辨(辩)、创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程内容中的真善美作为育人的资源;把课程中的读写思作为育人的方法途径;将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前沿知识、热点问题、国际视野结合,作为育人的动力;课堂讨论中用情、义、爱和温度营造育人的活跃氛围。

课程思政,润物无声。让人最难忘的是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老师,一位老师影响学生或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往往不是她/他讲的一门课,而是她/他教学中的一句不经意的话或一个不经意的举动,给予学生的激励,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自己。育人出自细节中。在《论文写作》课中,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一次学生同我讨论她的论文,一边讨论一边在图书馆借来的书上写写画画,我感到很诧异,“怎么能在图书馆的书上做笔记呢?”同学说,“老师,你看大家都在借来的书上写画。”我没作声,在网上买了一本新书。这位同学同我再讨论时,我把新书给了她,让她拿到图书馆编目室去处理,把新书还给了图书馆,让她把写画过的书留下。这位同学毕业后,到了国外一知名大学读研,她到了学校,把这本书放在书桌上拍了张照片发给我,并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告诉我这是她在本科学习中最好的一课,学会了有责任,有公心。

立德树人是课程的目标,用读写思辨创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立德树人,是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真切地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毕生努力的引导;立德树人,是营造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同学生一起读书,读好书,读智慧之书;立德树人,是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提升自己。通过课程的教与学让他们拥有宽广的视野,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有家国情怀,有可持续发展的学识和能力,有远大的抱负和责任感。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石坚)

(来源:教育部)

四川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4号明德楼347室
电话:028-85405390  邮编:6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