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德师风 >> 正文

历史文化学院石硕教授:三十四载春风化雨 用心浇灌桃李芬芳


  • 作者: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23日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点击:

他是深受同学们爱戴的好老师,是为民族学及藏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研究者。从教34年以来,他不仅是我国民族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教育事业中“立德树人”的楷模。他是四川大学2020年立德树人奖获得者代表——历史文化学院石硕教授。

追求学术 关怀社会

“把学术作为一种信仰,做学问要有人文关怀”

在同学们心中,石硕是一位热爱学术、充满关怀的学者。他时常教导学生要把学术当作一种信仰来对待,把做学问作为追求真理的长期过程。“尽管石老师从事藏学研究数十载,取得的成绩令人钦佩,但在课堂内外探讨藏学,石老师依然小心谨慎,无论教书还是著书,没有材料根据,老师从不随意发挥。当我问老师民族研究最为重要的诀窍是什么,老师十分认真地告诉我学术研究没有诀窍,‘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就是唯一‘诀窍’”,毕业于厦门大学并留学美国和新加坡的一位藏族博士生曾对石硕的教学写下这样一段话:“用材料说话是最为朴素的学术研究准则,也是帮助我们形成踏实、认真、靠谱的学风和做人准则的基本途径。”

“从事学术研究,绝不能只考虑一己得失,要有更大的关怀,要有为社会、为国家、为真理的追求”,石硕特别注重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新冠疫情爆发后,他常常提醒同学们,“在对人类整体形成如此重大冲击的疫情面前,我们千万不要置身事外,一定要保持关注和思考。对人文学科而言,每一次重大的事件,其实都是我们观察社会、观察文化、观察民族、观察文明的重要视角。同时,重大的事件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做出回应,必须将个人与整个时代、社会及世界联系起来。”此后,身处内地和藏区的同学纷纷行动起来,观察和记录疫情期间所在地区的社会反应机制和文化表现,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们对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处处皆田野”的学术研究精神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

春风化雨 立德树人

“做学问和做人是相通的”

“学生是需要熏陶的,而上课是最重要的方式”,课堂教育是石硕最看重的事,他热爱课堂,对待教学极为认真,常常结合自己的研究案例和研究心得向学生介绍学术前沿问题,融方法、视野、材料和逻辑于案例讲授之中,教学内容生动、扎实,引人入胜。虽科研任务和学术活动繁多,石硕仍十年如一日,将上课视为头等任务,有一次,石硕清晨还在康定调研,中午便驱车三个多小时赶回学校,下午准时出现在课堂上。野外长时间调研加上长途驱车令他疲态尽显,但课堂铃声一响起,他又精神抖擞起来,兴奋地向同学们分享起在此次调研中的发现和感悟。

石硕还积极推动专门史教学改革,他曾获得学校十佳师德标兵荣誉称号,两度获得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受他感染,同学们课堂积极性非常高,不肯错过任何一节课,即便正在高原做调研,也会通过网络方式参与课堂。疫情期间,石硕坚持每周通过网课指导同学们研读汉藏文献史料,同学们丝毫不松懈,相互协助查找和共享古籍,沉下心阅读汉藏文献史料,课上同学们踊跃报告课下发现的问题和研究的进展,与石老师积极互动,疫情期间形成不少的研究成果。

“一位优秀学者首先应该具备高尚人格,踏实、认真、严谨、负责等精神不仅是治学理念,同时也是为人准则”,石硕尤其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在他看来,教师是一门崇高的职业,对待学生要像父母一样无私奉献。一名硕士刚毕业时,暂无住所,他得知后,马上腾出自己的一间房子,帮学生度过难关。一名博士家中突遭变故,他千方百计想办法,帮助学生走出阴霾。一名青年教师已参加工作15年,石硕仍时时关心他,经常叮嘱他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要有自己的坚守。石硕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和身体力行,培养出一批科研能力强、道德水平高、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学术人才。

勇于创新 甘于奉献

“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为年轻人的学术发展架桥铺路”

石硕学术成绩斐然,尤以治学严谨、功力扎实在学界广受好评,他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了11部学术专著,在西藏与中原关系研究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开拓与推动了藏彝走廊研究,在青藏高原碉楼领域取得领先性突破,在康藏史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并荣获全国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和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3项。

石硕长期致力于藏学和民族史研究人才的培养,组建了由中青年学者组成的“四川藏区历史文化与现状研究高水平团队”,并取得优秀成绩。2019年,为响应国家号召,给中青年学者提供更好的科研平台和发展空间,石硕接受学校委托,积极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申报工作。面对十分激烈的竞争,石硕全力以赴,在外地参加学术会议的他早上5点起床完善申报材料,会议结束后又持续工作到凌晨。即便在嘈杂的火车站候车厅内,他也不忘打开电脑,和随行同学反复推敲、打磨申报书的各个细节。最终,学校成功入选首批四部委批准建立的全国10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为学校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上增添了一个新的国家级社科平台。

培养民族学生树立家国情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和谐共处”

长期从事藏学研究的石硕,对藏族人民和藏文化有深厚情感。“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从事民族研究,有一个基本底线和使命——要让你研究成果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他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多类型、多语种材料的综合运用,积极引导汉藏同学相互学习、紧密合作,在汉藏同学之间建立起了牢固的情感纽带。

担任教育部民族学类本科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的石硕,积极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每每外出讲学,石硕总能吸引大批慕名而来的年轻学子。一次在藏大开设讲座时,由于听众太多,师生围在讲台周围席地而坐认真聆听讲座。“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能真切感受到藏族青年学子对知识和学问的渴求,也激发起自己作为教师的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石硕如是说。担任博导以来,石硕培养了52名博士和24名硕士,指导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各10余名,其中不少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他在平日里对学生们十分关照。多年来,他在培养藏族、羌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学生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少数民族学生的爱戴。石硕培养的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回到家乡,从事教育科研等工作,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积极力量。


四川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4号明德楼347室
电话:028-85405390  邮编:610065